主页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建筑图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建筑图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建筑图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建筑图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更多图片+ 14

深圳, 中国
  • 主创建筑师: 李晓东
  • 设计团队: 张思慧、王古恬、陈梓瑜、李乐、张晨阳
  • City: 深圳
  • Country: 中国
展开收起

深圳当下的教育建筑设计,即是通过对新时代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教育需求和“高密度”、“亚热带”这一双重现实所构成的地域本质的整合与汇聚。进而,通过这一差异性的建构确立深圳地区亚热带高密度立体教育中心的身份认同。本案以此为线索展开对深圳国际交流学院的设计思考,通过对教育建筑生长与容纳本质的反思、建筑与城市和自然的共生关系、高密度建筑当中活力的形成、校园公共空间的营造、气候适应性等多个问题的探索形成我们对于当下深圳教育建筑的现实回应。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建筑图
© UK Studio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建筑用地面积2.18万㎡,建筑面积10万㎡,容积率接近4,包括8层的教学楼、13层宿舍楼以及25层教师公寓。在紧张的用地条件下,利用场地的高差通过垂直、水平两个方向组织空间,实现不同尺度的空间之间的调和,同时最大化的利用基地现有条件实现建筑使用功能的拓展,满足学校对教学、生活、户外活动等不同空间功能的需求。进而,通过两个维度的空间线索,交错生成多种空间组合机制,创造更加丰富的校园空间形态。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建筑图
© UK Studio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建筑图
© UK Studio

边界

校园作为城市当中的保护区,需要独立性与完整性。同时,校园又是社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硬性的校园边界会破坏其与周边场地基质之间互补性与共生关系。过度的保护和围合也会阻碍青少年对自由和开放的需要,难以形成真正的校园归属感。因而,校园建筑需要在“保护”与“自由”的两难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在保障校园内部完整性与私密性的同时创造积极的城市空间界面和开放的校园空间氛围。深圳国际交流学院新校区位于福田区,南侧与东侧紧邻城市次干道,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其中南北高差近3米,东西高差近10米。建筑利用自然地势,将校园的“地面层”与西侧高地衔接形成“平台层”,在垂直维度与南北两条城市道路自然分离,从而保证了校园的私密性和完整性。外围水系、植被与平台层的落影共同形成的柔性边界,既构成了环绕在校园外围的保护屏障,也丰富了边界区域的空间层次,形成校园建筑向城市空间的缓慢过渡。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建筑图
© UK Studio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13 的图像 19
总平面图

留白

在校园内部利用基地高差形成的双层地表为自然持守一道边界。在紧张的用地条件下,保留一片可以供土壤和城市呼吸的庭院。将这部分留白向垂直方向延展,与核心庭院形成连续的界面,在校园内开垦出一片可供学生自愿奔跑的“山丘”。通过台阶将平台上、下“两层”户外空间连在一起,形成绵延不尽、高低起伏的自然坡地。同时,利用地面的起伏营造半地下的聚集空间,拓展自然地面的维度,“山丘”的低洼处结合踏步形成室外观演空间,“山丘”高起的部分形成使用空间。结合结构的需要,在塔楼下方布置办公空间,将体育馆、剧场等大跨度空间布置在两楼之间的空白区域,并将这部分屋面拓展为校园户外运动场地。因而,双重地表的存在,不仅为校园提供了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同时形成了校园与自然之间的弹性边界,使得校园-自然-城市形成相互激发的整体。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建筑图
© UK Studio

叠层

在垂直维度,将不同尺度的空间纵向叠加,形成自下而上的生长势态。平台层以下与核心庭院形成的双层地表隐射为建筑的大地区域,如同建筑的“根部”,与土壤和水景契合在一起,留有较多的活动空间,可以自由的呼吸为其它动植物留存生长的空间。平台层外围的结构柱托举起一圈悬挑空间,与外围水系植被结合在一起成为城市的公共休闲步道。这部分区域具有较高的公共性,不仅承担联系校园南北两区,疏散集中人流,同时容纳体育馆、剧场、画廊、咖啡厅、接待区、办公区等大尺度空间和对外服务空间。平台层以上是单元式空间,这一区域如同植物的枝叶,密集而均匀,同时需要更多的光照,构成校园的视觉主体。相比底层的地面区域的喧闹与活力,上层接近天空的单元空间更为静谧,适合私密性较高的教室和居住空间,形成均质的单元的空间。

地面层与塔楼之间的虚体形成的中层空间成为建筑的“茎部”,5公里的环形跑道悬于其上,艺术教室与健身空间被设置为5个透明的异型空间,穿插在跑道两侧,成为平台空间的活动力源。不仅为校园创造了更多的室外活动场地,也是上下两种空间氛围之间的调节机制。同时,平台层也是校园内通往各个功能单元的中转站,每一个独立的交通核都是通向指定空间的端钮,结合校园标识系统和立面色彩的设计形成清晰的空间定位。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建筑图
© UK Studio

并置

水平方向,利用校园核心庭院将校园内部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教学区,包括主要的教学空间、礼堂、学生课外活动空间和学校的日常管理接待空间;北区包括外教宿舍、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空间,两区之间通过平台层与地面层形成的双层地表连接起来,将校园中所容纳的学习与生活这两种日常行为整合在一起。

进而,通过不同层级的院落组织与纵向的空间秩序编织在一起,形成四维立体的虚实关系。平台层以下,结合基地的留白和双层地表形成的连续界面组织院落空间。包括两区之间的核心庭院,西南角入口接待庭院,东南内向型型院落空间,三个院落各种成区又相互关联。在功能上,院落的位置对应主要人流集散区,与校园内三处竖向在必要的时候可作为室外活动场所和内部观演空间的延伸部分。平台层以上,四栋楼宇之间的间距形成另一个维度的院落空间,各层的平台与连桥和底层院落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多维的空间系统,时而错动、时而交叠,形成清晰而又丰富的空间体验。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建筑图, 围栏
© UK Studio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室内图
© UK Studio

交织

在国交校园中,通过水平和纵向两个方向的拓展,不同的空间线索在水平和纵向两个维度交织,形成层层叠叠的惊喜,各种惊喜之间是婆娑的树影与奔跑的少年。正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的描写的空间景象:“行走的路线绝不只限于一个层面上,而是一路上有上上下下的台阶,有驻足的平地,有驴背式的罗锅桥,还有架空的路……”。

水平和纵向两个方向的空间组织将不同的功能空间与院落合理的调配形成整体,形成正交的空间秩序,建立校园活动的基本规则和框架。在此之下,利用不同的交通动线彼此交叉,穿行与不同的空间单元之中。步道系统与运动流线组成一个环绕和穿行于校园内部不同维度的活力回环,形成斜线交叉环绕在校园空间框架之间形成完整的步道系统,将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的空间系统连成整体。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室内图, 壁橱, 隔断
© UK Studio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建筑图
© UK Studio

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由于居住空间的短缺和对利益的最大化的追逐,往往需要为每一个空间的让位填补功能的实体。最大的空间利用率,提供了更多的居住资源,但在无形之中削减了建筑生命体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时对于深圳而言,亚热带的气候特征塑造着这座城市的身份认同,建筑设计对于当地气候的回应,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思考,也包括更深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 14 的图像 19
剖面图

项目图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项目地址

地址:深圳,广东省,中国

点击以打开地图
地址仅作为参考。可显示城市/国家,但不提供精确地址。
关于这家事务所
引用: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 李晓东工作室" [Shenzhe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 Li Xiaodong Atelier ] 18 6月 2021.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63608/shen-zhen-guo-ji-jiao-liu-xue-yuan-li-xiao-dong-gong-zuo-shi>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